那夜在台中走累了坐在空無一人的廣場邊上,我懷抱著大杯珍珠奶茶,久久糾結於「一個人漂著的狀態什麼時候才是盡頭?」
這樣的糾結勢必沒有結果,卻又是必經過程,是一個人生活、一個人在途上的珍貴產物。
後來在朋友引薦下讀到新井一二三的《獨立,從一個人旅行開始》(標題真俗白),一個能用中文寫作的日本女子講述十二年海外旅居生活的小書,大體上並不深入,非母語也是一個不易逾越的障礙,但仍讓此刻此地的我有許多共鳴––––
「去旅遊一段時間,和移民去外國定居,乃截然不同的兩碼事。不過,曾經做過移民的人,似乎對旅行不大容易寄予浪漫的期待。」
「假如一直旅遊,難道不是像風箏斷線那樣,將要永遠漂浮於太空間?自由旅行什麼時候變成無期漂流,甚至無期徒刑,連自己都沒有把握。」
「背井離鄉的原因,人人不一樣:戰爭、革命、貧困、家庭不和。無論如何,要是在家鄉過的日子很幸福,誰也不會考慮移居外國。在這意義上,移民和難民之間,沒有本質上的區別。」
「此時我三十一,早已實現了從小的夢想遠走高飛,可是誰料到,不知不覺之間好像闖進了自我放逐的一條路:想回去卻找不到回程路,也記不起我該回到哪裡去。」
「因為大家用的旅遊指南書也一樣,即英文版Lonely Planet,無論在哪個城市,總是在書裡推薦的餐廳(有英文菜單,老闆會說英語)彼此碰面,吃的又都是書裡介紹的幾樣菜(合西方人口味)。於是我開始懷疑:這樣的自助旅遊,也許跟團體旅遊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。正如指南書的標題『孤獨的行星』,雖然大家都是孤單的旅客,但其實走在同一條軌道上。」
「中國人說『外國的月亮圓』,西方人說『隔壁的草坪綠』,日本人則說『別人的老婆美』,大概都跟惰性有關。自己國家的月亮、自己家的草坪、自己的老婆,都司空見慣,沒什麼新鮮感。相比之下,別人的東西令人刮目相看,結果覺得別具一格。這麼說,即使是自己國家的月亮、自己家的草坪、自己的老婆,離開許久後再見,就會顯得圓、綠、美了。」
「經過十二年的海外生活,我體會到最大的教訓是:人間沒有西方淨土。或者說,月亮在哪裡都是一個樣。」
「『回日本,你生活習慣嗎?』海外朋友打來電話問。『不是習慣不習慣的問題,』我回答,『你一旦學會了做人,在哪裡都會做人的。』」